top of page

皮國立/書寫大歷史:一本跨領域的全球疾病史著作──《瘟疫與文明:人類疾病大歷史》

很謝謝時報出版社邀請我先睹為快,一覽書稿,並為該書撰寫推薦序。對我這位長期研究醫療史與疾病史的工作者來說,能夠先讀到這本書是非常開心的,因為這本書內容之豐富、視野之寬廣,在臺灣的科普書出版市場上是少見的好書。作者凱爾・哈珀是哈佛大學的歷史學博士,現任奧克拉荷馬大學古典學與文學系教授,專長是疾病史、社會經濟史和環境史。2019年他已出版疾病史相關的著作《羅馬的命運:氣候、疾病和帝國的終結》(The Fate of Rome: Climate, Disease, and the End of an Empire),被翻譯成十二種以上的語言出版,廣受學界矚目。後來他再接再厲,於2021年出版讀者手上這本書,一方面作為前著之延伸,試著用大歷史的視角來書寫疾病史;另一方面則是他對寫作當下爆發COVID-19全球疫情的省思。可以看出本書既有現實關懷,論證也具備紮實的學術基礎,故受到學界重視,被納入「普林斯頓西方世界經濟史」(The Princeto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系列叢書之一,並榮獲2022年「美國出版商協會科學、醫學和技術史專業學術卓越獎」(PROSE Award)之殊榮,是一本含金量極高的著作。


作者提出反思,自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McNeill)於1976年出版《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後,曾帶給疾病史書寫很大的影響,可惜之後少有歷史學者跟進,無以為繼。同樣的,臺灣的醫療史研究,有其淵源與傳統,已算是歷史學界較有成果的新領域,但針對傳染病史的研究,確實較為薄弱, 本書可以說適時補充了這樣的空白,為臺灣的一般讀者和學界兩端,帶來新的饗宴。本書看似歷史著作,但其實也是科普著作,如果只把它定義成一本單純的歷史作品,未免太過狹隘。傳統的疾病史寫作,都是以重要科學家或單一疾病為主體或章節,來進行書寫,但那通常只是歐洲社會的狹隘角度,反觀這本書更著重用人類關鍵的歷史轉變因素來作為整本書的架構,將地理與古今時間尺度拉大,運用多角度的研究,揭露過去疾病史書寫所無法呈現的風景。例如本書從考古證據、原始社會、農業的出現、地理大發現、能源革命、現代國家的誕生、交通的便利,以及現代環境變遷可能帶來的影響等層面加以剖析,開發全新、宏觀的疾病史敘事。舉例來說,農業發展為糞便和病媒的結合營造了良好的空間,讓腸胃型傳染病大肆傳播,作者打趣的比喻,羅馬帝國也擋不住腹瀉,史上最強大的文明,居然處理不了「拉肚子」。而近代世界開始使用化石燃料後,輪船與鐵路加速了致命疾病的傳播。在過去兩個世紀內,隨著人口爆炸性成長,全球商業大幅擴張,新的疾病也不斷出現,例如十九世紀的霍亂大流行和1918–1919年的全球大流感,皆因人類科技進步而竄起肆虐。


書中最引人注目的論點之一,在於針對人們已熟知的「哥倫布大交換」,提出與前人不完全一致的見解。在1960年代晚期與1970年代,研究哥倫布前美洲的學者開始強調「舊世界疾病的傳播」是歐洲擴張的重要因素,包括赫赫有名的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 Jr.,1931–2018)與威廉.麥克尼爾等歷史學家,都提出物種交換使得美洲新大陸「沒有免疫力」的原住民遭受重大衝擊,導致西方殖民者可以如探囊取物般地取得巨大勝利。1997年,賈德.戴蒙(Jared Mason Diamond)的《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更延續歐洲的免疫優勢說,擴大既有說法的影響力。反觀凱爾・哈珀則提出質疑,認為歐亞非三洲的歷史中充滿著征伐與蹂躪的篇章,但並未見到傳染病「必然」如影隨形;而且幾乎在同一時間,歐洲人來到非洲海岸,但非洲人口數量卻並未因傳染病而大減。所以本書作者認為,各個半球之間的微生物分布並不均衡,不能只用一種標準來衡量美洲新大陸的命運。生態上的差異形塑了接觸所造成的生物與社會影響,甚至海拔高度也會影響傳染病的流行,同樣在美洲新大陸,傳染病也並非遍地開花,還是有細緻的因素值得探索。此外,作者還提出原住民對歐洲微生物「缺乏免疫力」的舊說,更是令人起疑,合理化歐洲人暴力、掠奪的歷史。因為,基因演化在免疫系統內所發揮的功能,還是個謎團,不是一代人免疫,後代子孫就皆能免疫,「我們不該以為歐洲人的基因就是有如神功附體,對上舊世界的疾病能夠刀槍不入。」簡短的幾句話,點破了過去我們閱讀同類著作可能帶有的錯誤與刻板印象,讀者可以細細體會他的推論。


那麼,作者透過什麼樣的方式鋪陳、創新他的理論呢?簡單地歸納,就是透過生物學的技術和跨學科的方法來分析習以為常的舊疾病史論述,例如他認為,分析微生物與疾病,不能只靠歷史文獻,而應該學習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1902–1985)的著名主張:環境會帶出一種漸進、有時難以察覺的歷史,默默形塑人類的社會結構,進而影響個人與事件的歷史。凱爾・哈珀更進一步提供多元思考,也是多數歷史學者會忽略的生物學證據,亦即黑猩猩的社會並不會隨著時間而積累各種文化推動的改變。十萬年前的黑猩猩,生活的方式與今日的黑猩猩大體上並無不同,會生的病,也和後代子孫沒有太大的不同。但人類則恰恰相反,即使在一萬年前,如今的大多數病原體也仍未出現,現代人所面臨的新興傳染病和變種的舊傳染病,實超越我們祖先所能夠承受的。這樣說來,人類目前致命的疾病庫其實是人類歷史演進的產物,這本書有意思的地方正在於探索這些歷史產物(傳染病)是透過什麼因素而形成的。正如作者所言:「把靈長類動物的研究交給生物學家,狩獵採集者的研究交給人類學家,只有對文明的研究才是交給歷史學家,但如果是想瞭解傳染病對於人類的過往有何影響,這樣的區分只會讓人誤入歧途。」只用傳統的研究方法,當然不會有新發現,在傳統歷史專業中,常依照不同的地理與時代來劃分過去,但從大歷史的視野來看,這樣的分析過於狹隘,人類疾病的歷史其實是一個跨區域、跨時代互相影響的全球性故事。因此本書雖然被定位成疾病史,但在書內卻可以看到科技史、生物史、環境史、經濟史的內涵與視角,都可以被疾病史所容納涵養,共同成就一種新的書寫方式。


而本書創新之處,還在於大量使用流行病學、生物學和公共衛生學的分析法,這是由於探索疾病史有其先天困難,不能單靠有限的歷史文獻,還要運用新的定義和方法。本書就運用了以基因體為基礎的「譜系學」(phylogenetics,又譯「親緣關係學」)和「古基因體學」(paleogenomics),後者也被作者稱為「時光旅行」,亦即將書面證據與基因體分析資料整合後,再對歷史上傳染病爆發的原因進行解謎,從而得到對傳染病更深之理解。書內花了一些篇幅,對某些生物學名詞加以解釋,若不這麼做,其實很難讓讀者領略到知識跨領域的重要性,如此的研究方法,打開了過往歷史學少見的寬廣視野。


鑑往知來,是歷史學的重要功用。古人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疾病史告訴我們的,不只是朝代滅亡的舊歷史,而是人類文明危機與挑戰的大歷史。在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同時,地球的環境也不斷被改變甚至破壞,不知不覺替微生物營造新的契機,可以說微生物就是人類歷史的產物。例如暖化可能會讓病媒物種的活動範圍擴大,以傳播瘧疾、登革熱、屈公病、黃熱病、茲卡熱等疾病的蚊類為例,它們能夠去到更高的緯度、更高的海拔,而影響更多人類的健康。此外,人口成長也帶來傳染病的連鎖反應,作者就指出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肉的需求不斷升高,那些家禽、家畜的群聚,和人類在城市群聚一樣具有威脅性,正催化微生物的演化,新的傳染病將隨時準備誕生。作者提出了深刻的提醒:微生物終究會適應人類創造的新環境,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都會持續成為威脅人類文明的不穩定因子。


健忘是人類不證自明的症頭,而歷史學著作正好讓我們記起那些重要的過往。直到一百多年前,傳染病都還是全球人類死亡的主因,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後,有一度人類已認為可以克服多數的傳染病,只剩下流感這個「人類最後的瘟疫」 ;而慢性病、癌症則將成為人類未來的頭號敵人。正當人們那樣預期時,近二十幾年的傳染病史,SARS、H1N1、COVID-19等跨國傳染病相繼問世,自然界告訴我們,傳染病仍有能力讓人類的正常生活一夕傾覆,打亂所有你以為理所當然的正常世界,讓你不得不去搶口罩、搶疫苗、搶快篩。這些看似瘋狂的日常生活,不過才剛結束而已,很多人就已經輕忽健忘了。我們需要一本更全面、細緻的疾病史來闡述全球傳染病的前世今生,也讓我們提早預備或想像,新興傳染病再度來襲時,人類該怎麼辦?本書睿智地指出,人類的全套生活方式與日常技術,很多是取決於對傳染病的控制而得來的經驗,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歷史上傳染病曾經帶來的衝擊與教訓,歷史總在人類最輕忽的時刻,重啟反撲。





Kyle Harper瘟疫與文明:人類疾病大歷史

微生物終究會適應人類創造的新環境

那些最嚴重的威脅,有可能我們根本看不到它迎面而來


作者|皮國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身體史、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 著有《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中醫抗菌史:近代中西醫的博弈》、《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等學術專書,並合編有《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藥品、疾病與社會》、《憶載航空城:大園落地生根的記憶》以及高中歷史教科書等等,另有學術論文、專書篇章等80餘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