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睿哲/唯有在寫作的當下,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那才是我們除了啤酒以外所擁有的一切》


微雨的午後,十二月的臺北街道積滿大小不一的水窪,整座城市像是被一層薄膜包覆,灰灰暗暗的,冷風不斷吹拂,拉緊外套,小心翼翼避掉地上的水窪,走到位於巷弄內的咖啡廳。站在眼前的是一名穿著一襲深色大衣的男子,他將頭髮紮起性格的馬尾,即使飄著細雨,也只是戴起帽T上的帽子,看似隨興不羈,卻仍能感受得到他些微的緊張。他是李睿哲,是詩人、作詞人亦是舞台劇編劇,擁有多重身分的他,就如同這次發表的文字創作集《那才是我們除了啤酒以外所擁有的一切》,書中涵蓋詩、散文、小說或書信等多類型的文體,以獨有的孤寂感與淡漠,將這城市中的日常碎片一一蒐集,寫下屬於你或我或他的故事。



到最後,我們終究會承受無處發洩的痛苦,也依然會覺得自己稀薄。做出那些看似愚蠢的事情,也理解自己擁有某些永遠改不了的缺陷,但我們還是會去上學、工作,變得更蒼老,可能也想過死亡,但不變的事情是—我們最後都還是活著。

「只有在寫作時,那種孤獨感才會被填滿,我才能感受到我是真實存在的。」


在十七、十八歲的那段年少時期,當身邊的每個人在屬於那個歲數獨有的青春歲月中,盡情揮灑汗水或創造無數的荒唐事蹟時,李睿哲像是被這個世界隔絕般,無法完全放心地跟任何人相處,可能是某種不安全感使然,不自覺地為自己與他人之間築起了一面牆。「當時的我,覺得自己的存在很稀薄,雖然我的確是真實存在的,畢竟我是人嘛!」李睿哲笑了笑,既然無法消弭這樣的空缺感,他選擇逃開,他從這充斥吵雜、多變的世界中逃離,逃到書中、逃到電影中、逃到他拾筆寫下的每個字裡行間。將所有對這世界的困惑、不安、悲傷,無法言說的情感,全數轉化為文字傾洩而出。


唯有在那裡,在寫作的當下,他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存在著。




我們除了酒以外,還有逐漸隆起的肚子、開始失去彈性的肌膚、無法一夜數次的悲傷、不再輕易受世界情緒起伏改變的人生,那才是我們除了啤酒以外所擁有的一切。

對李睿哲來說,獨處的時光總是最自在的,尤其在深夜,當整座城市都沉睡時,僅有自己仍清醒著,這時再配上一杯酒,身心頓時都放鬆了下來。雖然並非酒精愛好者,卻喜愛倚賴酒精所帶來的舒適感,「只要一點點就好。」他強調,只需要一小瓶的啤酒,任由酒精的催化將白天外在的枷鎖或是包裝褪去,好像真正的自己就能在這短暫的夜晚釋放,而那些散落在日常的字句及情緒,在此刻一一拾起,逐漸拼湊成完整的段落。


「以前喜歡喝台啤,最近喜歡上海尼根。」對於啤酒的喜好,隨著年紀增長,有了不同的轉變。台啤是在地品牌,也是許多人成年後嚐到的第一口酒,在一層層的白色泡沫底下,蘊藏爽口的大麥芽香,入口清爽,彷彿象徵著青春的尾聲;而海尼根則較為苦澀,泡沫綿密細緻,像生活中那一團團難以解開的苦悶及煩惱,喝到最後,僅剩零碎的泡沫及幾滴苦澀。「就像我的這本新書是涵蓋少年時期到現在的東西,有些事情比苦澀還要強烈,所以會覺得這種苦澀是必須的。」正因嚐過生活苦澀,才懂酒精的苦不過是日常。


後來我開始寫東西有很多理由,但其中一個理由是希望同樣孤獨的人看到我寫的東西時,他會知道這個世界上也有很多因為不同理由而孤獨的人,大家可以陪著你一起活下來。

曾被村上春樹的文字拯救的他,雖然對於自身的創作沒有過多的想望或奢求,但仍希望,自己能成為某個人的救贖。在2019年,他創立了「本草收藏家」的IG帳號,並開放讀者投稿,聆聽各式各樣的故事,並將其透過自己的語言,以自身的獨特筆觸,緩緩地道出。


問及為何會開始這樣的計畫,李睿哲絲毫沒有一絲猶豫地回答:「想了解其他的人類在想什麼。」好奇那些不曾有過交集的人,他們正過著什麼樣的人生,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有著什麼樣的情感與故事。面對素未謀面的網友們,李睿哲以筆名「阿區」作為自己的分身,傾聽那些聲音,接住他們的脆弱,或許是埋藏在內心深處的過往,抑或在某個深夜翻湧而上的情緒。對他們來說,「阿區」算是一個樹洞?我忍不住問。聞言,李睿哲想了想:「要這麼說也算,大家都會和阿區聊天,我也會透過阿區,去和大家說說話。」有時候只是需要這樣的一個出口,能夠毫無保留地傾訴,縱使感到孤獨也沒關係,因為這裡還有很多人,陪著你一起孤獨。


《那才是我們除了啤酒以外所擁有的一切》中也收錄了幾篇李睿哲所寫的他人的人生,問他對哪一篇特別印象深刻,李睿哲先是翻了一下書,然後回答:「〈東京先生〉吧!」這名讀者交了一個男朋友,對方雖然極具吸引力,卻是個處處留情,無法安定的人,當時,影集《紙房子》正熱播,女主角「東京」是個集性感、奔放於一身的角色,在感情世界中,同樣難以掌握,無法駐留在一個人身上,因此,他幫他取了這樣有趣的名字。「不過我其實很喜歡這個角色,是個很有意外性的角色!」李睿哲趕緊補充,深怕被喜愛東京的影迷們撻伐。而至於這篇文章的後續,讀者在看到〈東京先生〉的發表後,只是笑著對他說:「我要去看《紙房子》了!」


把昨天的日子校正成今天/多餘的東西就生一口悶氣/所有割掉的邊都太像冒險/把自己騙得更無奈一些/習慣每一天都是四月/說出各種謊言也不會覺得羞愧

「創作的時候,尤其是寫詩,我會把自己轉換成女性視角。」不同於讀者投稿的故事,有初步的題材背景與人物框架,在寫詩的時候,需要透過自身對於生活的感受進行取材,才能拾筆寫下最真切的心情。也因為如此,他有時會將自己投射到某個曾遇過的人身上,以不同的思考模式,重新定義一首詩的創作視角。那麼,是什麼樣的女生呢?我接著問。李睿哲搔了搔頭,「算是……比較瘋狂的女生吧!」想像神經質的自己,柔弱且敏感,在所有人都無法了解的情況下,僅能藉由文字收納脆弱,將心裡的傷毫無痕跡地偷偷釋放出來。


李睿哲也喜愛使用月份或節日的意象,將其融入詩中。之前曾為魏如萱寫過《四月是適合說謊的日子》,便是以四月獨有的愚人節,轉化為如詩般的歌詞。而在此次新書中,李睿哲同樣引用了許多與「四月」有關的字句,「因為四月騙人的話,好像比較容易被原諒。」在四月一日的這一天,真實與虛假的界定都顯得模糊,或許某些真話,也被李睿哲藏在某首詩當中。


年近三十歲的李睿哲,從少年時期便開始進行創作,近乎將這些年的歲月都濃縮在這次的新書當中。這個社會賦予三十歲總有種莫名的期許,問及對這之後的人生,有什麼期待或想像?他也只是笑了笑:「沒什麼期望耶!就這樣慢慢地過生活就好。」像河水般緩慢地流淌,不會特別抗拒任何變化,因為自身也好奇著,時間會帶他走向哪。


而未來,他也會帶著阿區繼續往前,如同《那才是我們除了啤酒以外所擁有的一切》的書封,兩個酒杯相互碰撞,就像代表李睿哲與阿區,兩個人共度了很長的時光,一起完成了這本書。往後,李睿哲與阿區,依然會在這裡,靜靜聽著並寫著。


或許十二月是適合悲傷的日子,但總有個人,他的文字,如同在冷冽稀薄的空氣中朝著雙手呼出的溫熱氣息般,即使短暫,卻能從掌心感受到殘留的溫度。


就像如詩一般的他,這麼形容的自己:「不是記不得,就是印象很深刻。」




〈同場加映〉


「阿區」這個名稱,是引用李睿哲以前喜愛的漫畫《20世紀少年》的角色名,「因為他小時候很帥。」 李睿哲回想,而後又道:「但我覺得這部前面比較好看,因為長大後的阿區好像變笨了。」


語畢,他又趕緊問:「這樣講會不會被它的讀者打?」






李睿哲《 那才是我們除了啤酒以外所擁有的一切》

如果四月是適合說謊的日子,那麼十二月便是適合悲傷的日子。


作者|李睿哲 花蓮長大,詩人、作詞人、舞台劇編劇。一個寫東西的無聊男子,有時候會用阿區為筆名創作,喜歡村上春樹跟村上龍的作品,養了一隻喜歡探險但不敢外出的貓。寫過詩、流行歌詞、聲樂歌詞、小說、也寫舞台劇劇本。曾擔任戲劇工作坊的講師,是努力的人但也是幸運的人,創作是一件最快樂也是最沮喪的事情。 代表歌詞:魏如萱《四月是適合說謊的日子》、《既然不再假裝自己不是多愁善感的詩人》、守夜人《#還是睡不著》。 Instagram、Facebook│本草收藏家
企劃|蔡雨庭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