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書評】王德威/想像的「非」共同體 —— 《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


《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堪稱是華語世界到目前為止,體例最為宏闊、內容最為豐富的讀本。這部讀本包含十二個單元,分別從馬華歷史譜系、政治遭遇、風土人情、語言文學等方面,呈現一百五十年來華人在馬來半島和周邊地區的行旅、移民、墾殖以及落地生根的經驗。撰寫者根據選題提供扼要文字,彼此串聯,形成有如星座圖般的敘述網絡,既有時間多維向度,也有重層地理、社會、人文的積累,在在可見用心。


讀本的三位主編都是重量級的旅臺馬華學者。張錦忠1981年來臺,專長亞美比較文學;黃錦樹1986年來臺,是當代華語文學最負盛名的評論者和作家之一;高嘉謙1993年來臺,深耕「現代」古典文學與華語語系文學。他們在臺灣多年,各有所成,但不能忘情所來之處。藉著這部讀本,他們向故鄉「致敬」,也銘刻個人輾轉移居的心路歷程。


馬華研究近年逐漸受到重視,延伸而來的南洋或東南亞研究也應運而生。這一現象除了兩岸政治與經濟的誘因外,也反映全球學界的「南方」轉向。然而在「一帶一路」、「南向政策」的風潮裡,許多研究不是見風轉舵,就是因襲窠臼而已。我們還沒有看見一部讀本集結如此多元視角,描述馬來半島及婆羅洲華人社群的種種:從移民、殖民到後殖民時期的歷程,對本土與「祖國」的抉擇,對宗族會社的向心力,對華文華語的堅持,還有「離散」和「反離散」的兩難……。然而對初識馬華的讀者而言,最基本的問題可能仍是,為什麼馬華?


華人來到馬來半島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漢代,《水經注》已有記載。唐代華人與此區頗有商貿朝貢往來,元代則見定居、通婚現象。明代鄭和下西洋,曾多次在馬六甲停留。其後留駐者與地方來往日益密切,婚嫁、文化交流下也衍生出土生華人社群,即娘惹與峇峇,他們的語言文化雜糅華夷色彩,形成在地文化的一大特色。


清代中葉,中國沿海居民因為政經原因開始大批流向南洋;十八世紀以降更因歐洲殖民勢力入侵東南亞,墾殖開發需要大批人力,成為華人南來的動因。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直至二十世紀初達到巔峰。馬來半島正是「下南洋」的樞紐地帶,也造就了華人文化。二次大戰馬來半島和婆羅洲歷經「三年八個月」的日軍占領期,華人不能倖免,戰後殖民勢力、共產黨和土著民族主義者交鋒,華人依然首當其衝。1957年馬來亞聯邦獨立後,華人又被本土當權者視為芒刺,種種衝突釀成1969年「五一三事件」血腥暴動。


華人在馬來社會的遭遇如此不利,卻堅持保存了華語華文文化,而且綿延不輟。放眼東南亞從印尼、泰國、越南到菲律賓,甚至新加坡華人社群,這是絕無僅有的現象,但也不乏偶然因素。馬華文化一路受到打壓,卻未見如印尼一般趕盡殺絕的排華運動,也未見如泰國那樣兼容並蓄的同化政策。正是這樣的歷史因緣際會,使得這一傳統得以一枝獨秀。


目前南洋華人至少有三千四百萬。印尼約占三分之一,但因以往嚴厲排華政策故,除了信仰與方言,華文文化已快速消失。反觀馬來西亞華人堅持不懈,從學校教育到文化傳媒,從宗親社團到政治黨派,莫不可見以華語為宗,以華文是尚。這是華人自覺維持族群代表性及政治發言權的成果,但維持這一局面談何容易?種種抗爭與妥協、變通與失落、傳承與逆反的軌跡,在在見出這部《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的視野。

本書三位編者都與馬華淵源深厚,但來臺日久,他們推出的這部讀本儘管鉅細靡遺,勢必引起以下討論。


首先,一本關於馬來西亞華文文學與文化的專書,何以不能由在地學者主導出版?這牽涉到長久以來留臺(旅臺)馬華學者與馬來西亞華語學界「既聯合又競爭」的微妙關係。一九六○年代以來,大批馬華留學生來臺求學,學成之後有歸國者,有定居臺灣者,久而久之,自然形成「海外」別傳。對於馬來西亞在地同儕而言,來臺學者也許享有較多文化資源或優勢,但既然離開家鄉,即無越俎代庖,指指點點的立場。但對來臺人士而言,距離並未降低他們的鄉土情懷,何況旁觀者清,馬華社群的強項與盲點反而得到最好的檢視。多年前黃錦樹批判馬華的中國情結與現實主義論述,引起熱烈論戰,就是一例。


其次,在臺的馬華學者對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的關懷也同樣引起臺灣本土主義者的側目。他們或被視為「外省第一代」,缺乏愛臺灣的真情實意,或被譏為閉關自守,消費以「離散」為名的苦肉計。就此,倡導「反離散」的學者恰恰發現最佳反面教材。但臺灣研究學界對這些新移民所來之地,或緣何至此,同樣興趣缺缺。「馬華文學」在臺至少有六十年傳承,雖然贏得注意,但研究方向多半從形式主義入手,少見更為厚實的歷史政治討論或關心。井水不犯河水,《讀本》雖在臺灣編輯出版,但只要看看撰稿者仍多為馬華同鄉,即可思過半矣。這對「海洋立國」的內宣外宣,毋寧是個反諷。


再者,馬華文學與文化既然發生在馬來西亞,理應屬於其國家論述的一部分。但眾所周知,馬來(西)亞建國以來,華語華文一直是被壓制的對象,造成華人立場進退維谷。殖民時期的華人心向中國,一度成為愛國佳話,至今仍被視作海外「炎黃子孫」的樣板。冷戰時期馬共興起,華人扮演了積極角色,未嘗不是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投射──雖然中共極力撇清。現今華人多已融入巫人統治的體制,當局顧及政經利益和人口比例,也每每給予口惠。但種族主義和宗教信仰畢竟是難以跨越的鴻溝。這使得華人不論過去或現在,在中國大陸、臺灣,和馬來西亞之間,總是被「包括在外」。他們感歎,「我愛咱們的國呀,可誰愛我啊?」


以上這些問題卻不必是《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的缺口。恰恰相反,這些問題引發讀本真正的動能。它促使我們三思目前體制裡的文學與文化邊界何在。在地馬華和旅臺馬華之間的關係其實說明華語語系文化及文學的流動本質。既然已經脫離了中原和正統的束縛,海外華人文化必然不斷重新整合定位的挑戰。黃錦樹當年對同鄉的提醒雖然語氣過於急切,無非點出馬華如希望落地生根,不論在意識形態上或文化實踐上就必須擺脫對中州正韻的戀物式依賴。但抽刀斷水,黃本人也未必能克竟全功。有心人可以反駁,大環境如此不利,失去了某種政治、文化符號的操作槓桿,未必更有助凝聚華人心力。


是在這樣對話中,馬華成為華語世界有關身分認同,文化傳承,和政治互動具體而微的焦點。張錦忠從「馬華」與「華馬」,「境內」與「境外」的觀點,提出多重體系的藍圖。這藍圖也許只是處處接縫的拼圖,但無礙兩地馬華學者共同擬想未來的可能。《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的生成,正是例證。


馬華與臺灣隱而不宣的張力一樣值得我們繼續探討。絕大多數選擇來臺的馬華子弟,無非基於同文同種的淵源,以及民主政治的嚮往。臺灣曾提供馬華文化創作者珍貴的平臺與資源,從「神州詩社」到《海東青》,從《黑眼圈》到《菠蘿蜜》,不論左傾或右傾,酷兒慾望遊戲或族群反動政治,都生動而多元。但如上所述,一種名叫「認同」的幽靈仍然徘徊島上。近年抗中保臺的焦慮變本加厲,有如回到反共年代。當此之際,我們能從馬華經驗學到什麼?


黃錦樹多年以前就指出,臺灣文學和馬華文學表面似無瓜葛,其實同屬「無國籍」華文文學,不為以國家為判準的文學聯合國所承認,也面臨相似族裔地理,文化取捨,甚至審美選擇的困境。「芒果乾」們曾高喊「今日香港,明日臺灣」。也許有一天終將恍然大悟,今日「馬華」,明日「臺華」?「臺華」之於「馬華」原來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遙。果如此,《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不妨看作盛世危言,值得愛鄉保種的覺青好好學習。在佩洛西專機和金廈無人機的盤旋後,在「黑熊勇士」和「保鄉神射」的招募中,我們可以從《野豬渡河》、「神山游擊隊」的故事中尋得啟示。


但《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對「無國籍」論述最大的貢獻在於教育我們,華語世界文學與文化如此複雜多端,無從為國家定位所局限。這並非輕易否定「國家」的重要,而是強調文學/歷史發展千迴百轉,總已超過近代主權、疆域,或認同政治的設計。過去三十年來,「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成為全球討論「何為國家」的神奇詞彙。首創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原意在解構國家迷思,指出現代國家的「誕生」有賴資本主義印刷媒體的橫向傳播,及其所導致的「人同此心」、相互鏈接的共識──或幻覺。[4]這一則現代「神話」效應無遠弗屆,尤其在學術第二、第三世界口耳相傳,幾乎窮斯濫矣。


然而安德森的理論無從解釋像馬華文學及文化的特例。無論相對於馬來西亞、中國或臺灣,馬華都是一個多變的參數,一個共同體無從妥善安置的「例外狀態」。我們可以辯論,如果安德森的理論有助於「共同體」的想像,就應該也有助於「非共同體」的想像。那「非共同體」是「國家」的裂縫,是(社群、族裔、階級、性別以及政治)危機意識的開端,也是文學與文化爆發力的起源。


馬華文學與文化因此不必總是妾身未明,淪為國家主義者到後殖民論述的談資,而是暴露任何奉國家之名的文學與文化者的想像力之不足。境內還是境外,島嶼還是大陸,離散還是反離散,主權還是人權,種種議題和討論都給予我們新的刺激。在這一層意義上,《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的出版已經走出華語語系研究的範疇,成為世界文學研究的珍貴案例。


香港回歸後,馬來西亞成為臺灣之外,全球最大的華語社會。馬華文化過去一百五十年的發展自成一格,世事多變,未來仍充滿許多不確定因素。《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此刻出版,當然有承先啟後的抱負。我與三位編者皆極為熟識,深知此書耗時八年,從構思到完成之不易。高嘉謙教授總理編務,尤其功不可沒。時報文化出版胡金倫總編輯也有大馬背景,為此書製作再添佳話。但如前所言,馬華文化的可長可久,除了在地者、原鄉人的奮鬥,需要有更多「局外人」的關懷支持。加入馬華這一「想像的非共同體」,請自此始。是為序。

張錦忠、黃錦樹、高嘉謙《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



編者簡介

張錦忠

生於馬來西亞彭亨州,1980年代初來臺。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臺灣大學外國文學博士,現為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著有短篇小說集《壁虎》、詩集《像河那樣他是自己的靜默》、隨筆集《時光如此遙遠》與《查爾斯河畔的雁聲》。

黃錦樹

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著有論述集《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論嘗試文》、《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時差的贈禮》等。另著有小說與散文集多種。

高嘉謙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著有《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9)》、《馬華文學批評大系:高嘉謙》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