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全球化浪潮下的海權角逐 ——《歐亞海上之主》
在人類文明漫長的歷史發展上,陸地與海洋扮演著重要的舞臺,承載著各國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亦見證了政治、軍事強權的興替更迭。早期歐亞大陸史上的帝國擴張以及國際整合,往往與中央歐亞的內陸草原息息相關,如十三世紀蒙元帝國的建立便是一顯著的例子。然而隨著十五世紀歐亞大陸東西方勢力的遠洋航海探險,諸如所謂鄭和下西洋以及地理大發現,十七世紀以降陸地與海洋在全球史上的角色逐步翻轉,而這也導致所謂制海權(command of the sea)成為近世乃至現代強權的崛起關鍵。《歐亞海上之主:群雄紛起的海上大亂鬥》正是以具有歷史縱深的國際關係研究為基礎,從海權的角度出發,為讀者剖析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國、俄羅斯、印度等歐亞強權的地緣政治戰略與國際經濟布局。
本書作者傑佛瑞·格雷許(Geoffrey F. Gresh),現為美國國防大學國際安全事務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海洋史以及國際安全相關議題,除本書外尚著有《波灣安全與美軍情勢:政權存續與駐軍政治學》(Gulf Security and the U.S. Military: Regime Survival and the Politics of Basing)一書。對於部分臺灣乃至中文世界的讀者而言,或許會直覺地將作者定位成研究國際關係的政治學者;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本書在分析當代海權議題時,十分關注全球史的歷史縱深以及歐亞大陸的地理廣度,這也體現出美國國際關係學界對歷史取徑(historical approach)以及區域研究(regional studies)的重視,而這也與美國自冷戰以來的學術發展息息相關。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美國政府以及財團法人的資助下,美國多所頂尖大學紛紛成立區域研究機構,其中尤以俄羅斯以及中國研究為大宗。究其主要目的,主要是在冷戰背景下研究共產主義並防堵其勢力在歐亞大陸之擴張。以筆者曾就讀的哥倫比亞大學為例,便有哈里曼研究所(Harriman Institute)以及魏德海研究所(Weatherhead Institute)這兩個機構,分別負責研究以俄羅斯為首的前蘇聯國家,以及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地區。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提到這類附屬於大學的區域研究機構,雖然在性質上具有政府智庫之意味,卻又維持高度的學術獨立性,並且與大學內部諸如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學者關係密切。由此可見,就國際關係以及區域研究而言,美國學界一方面雖強調高度專業化的學科分工,但同時亦重視跨學科領域之對話合作。在這樣多元的學術環境下,美國學界的國際關係研究領域中,不乏關注並熟稔歷史學研究者,本書作者格雷許亦為其中一員。
本書的主要特色,在於從全球史的維度來考察中、俄、印這三大歐亞大陸強權在海上的競爭與合作,並探討其對於以美國為首的自由主義世界所帶來的潛在影響。與專業歷史學者不同,本書的重點並非在於通過仔細研讀史料以爬梳歷史細節;與之相反,格雷許主要藉由徵引歷史學界相關先行研究,來深化他對當代海上強權之理解。其核心論述,即從歷史經驗探討海軍至上主義在歐亞大陸的緣起以及發展,並就各國海上軍事擴張對未來歐亞大陸地緣政治的影響提出見解。尤其是本書對於中、俄海上擴張的觀察,有助於臺灣讀者從國際視野進一步分析近年中國所謂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俄羅斯對克里米亞乃至烏克蘭的軍事行動。
作為一名主攻中國與內陸亞洲史的研究者,筆者的專業領域雖與作者格雷許有相當差距,然而因本書論述的歷史取向,在個人的閱讀過程中不時產生共鳴。作者深入淺出地從制海權切入,將歐亞地緣政治發展置於全球史脈絡下的視野,相信有益於開拓臺灣以及中文世界讀者對歐亞海權的認識。與此同時,筆者亦希望在此分享些許反思,權充閱讀本書之參照。
首先,「海洋」與「陸地」當否或何以被視為一組二元對立的概念?在過往的歷史敘事中,歐亞的內陸與海洋經常被視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場域,甚至有不少人曾將中國所遭遇的現代化障礙歸咎於大陸文明的閉關鎖國的內向性格,故提倡應當師法西方開放外向的海洋文明,此類論述的高峰尤以一九八〇年代末《河殤》所激起的討論為代表,迄今餘波盪漾。實際上當代中國將「海洋/陸地」視為二元對立的觀點,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其對現代化追尋,然而在另一方面亦深刻體現清朝歷史遺產的延續性。如十九世紀後期清朝在政府資源日益窘迫的情況下,卻又同時在東南海上邊疆以及西北內亞邊疆遭遇英、俄等歐亞帝國的挑戰,從而促成當時清廷朝野所謂塞防與海防之爭。
然而作為概念的「海洋」與「陸地」,是否真的在清代乃至近代中國被一刀切割?內亞史學者傅禮初(Joseph Fletcher)曾精闢地指出,清朝為因應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列強的衝擊而在中國沿海所設立的租界,實際上早先為應對來自中亞的浩罕商人便曾在新疆推行類似制度。由此可見,清代中國在應對分別來自內陸以及海上歐亞勢力時,其決策邏輯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不僅如此,隨著近年來蒙元史研究的推進,史學界亦關注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下歐亞陸海網絡的整合,而不僅將蒙古帝國視為單純的內陸草原政權。要言之,全球史視野下的「海洋」與「陸地」並非二元對立,而是相互交錯。因此有心人在閱讀本書之餘,不妨換位思考,從「歐亞陸上之主」的角度檢視作者的觀點,想必將另有收穫。
最後,想提醒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與其記誦書中專有名詞等細節,不如以獨立思辨進行批判閱讀(critical reading)。盡信書不如無書,本書作者的論斷無疑係以美國的國家利益為出發,至於身處歐亞海權之爭驚濤駭浪中的臺灣,未來該何去何從?仍待識者知火未燃。
